河北省英烈纪念园
河北省英烈纪念园2018年夏装、秋装采购项目招标公告(05-07) 河北省英烈纪念园英烈史料征集启事(03-14) 河北省英烈纪念园管理处造价咨询机构入围项目中选公示(03-01)

当前位置:主页 > 红色博览 >

“桑园突围”的勇士——杨兆卿

时间:2018-08-20 15:29来源:选自《他们在这里长眠》 作者:河北省英烈纪念园 点击: 字体: [ ]

1941 4 月底,在冀中平原蠡县桑园镇潘西村,为了掩护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和机关人员突围,警卫连和回民支队同数倍于己的日伪军进行了激烈战斗。时任回民支队 2 连指导员的杨兆卿和回民支队五位战士壮烈牺牲,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燕赵大地上,在冀中抗战史上留下了极其悲壮的一页。

杨兆卿,男,1914 年生于河北省定州市杨家桥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兄弟姐妹三人,他排行老大。幼时靠父母省吃俭用上完高小。后投奔在奉天(今沈阳)的妻兄家 , 经人介绍当了一名老师。在此期间受进步思想影响,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 " 九一八 " 事变后,回到家乡从事革命活动。1937 " 七七 "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大举南下,华北大部沦陷,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在家乡,杨兆卿亲眼看见同胞遭受日寇的欺凌,心中无比愤怒。杨兆卿所在的杨家桥村和周边村庄 , 是一个回汉族杂居的地区 , 虽然民族成分各不相同 , 但双方村民关系相处却十分融洽 . 在大敌当前之时 ,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 , 当地共产党员刘秉钧组织起了抗日武装 ( 后来 , 刘秉钧的抗日武装和马本斋的部队合编为回民支队 ) , 树起了坚决抗日、保家卫国的旗帜,队伍中不但有回民兄弟,也有汉民参加。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杨兆卿(汉族)决定投入其中,家人起初顾虑他是独子,万一有个闪失不好向列祖列宗交代,他坚定地对父母说:" 都快亡国了,还考虑这些有啥用呢?" 毅然告别亲人,投身于全民族抗战洪流之中。

随着部队一天天发展壮大," 回民支队 " 也打出了威名。在部队大家庭中,由于杨兆卿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过硬,立场坚定,作战勇敢,机智灵活,勇谋兼备,被提升为回民支队 2 连指导员。他随部队参加了许多战斗,多次给敌人以重创,深受部队首长赞许。

杨兆卿身材高大,口才突出,讲起革命道理来旁征博引,娓娓道来,具有很强的宣传鼓动能力。每次回家乡探望亲人,他都会走村串户,向父老乡亲宣讲抗日救国主张。在他的引导和教育下,许多家乡热血男儿随他参军入伍(杨兆卿的堂弟杨兆魁便是其中之一),走上了抗日战场。

1941 年,日军大举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 " 三光 " 政策。冀中抗日根据地进入最艰苦、最严峻阶段。日军对冀中区开展全面的 " 蚕食 " 进攻,把占领点、线扩展为面,以 " 蚕食 " 结合 " 扫荡 ",步步压缩抗日根据地。同年 4 月底,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带领工作组和两个警卫排来到十分区检查工作,一日之内经历 5 场战斗,与回民支队一个营和回民支队一个剧团会合后辗转进入蠡县桑园镇潘西村,刚进村还没休息,就听到了激烈的枪声。敌人从北、东两面包围过来,一场遭遇战就此打响。作战科长高存信和回民支队政治部主任丁铁石立即进行了战斗部署。一边进行阻击,一边掩护部队突围。在警卫排和回民支队的掩护下,吕正操只带了两个人,从村西口冲了出去。二连指导员杨兆卿同志,在完成阻击任务撤退时腿部负重伤。当时敌人距我阵地只有 200 多米,通信员要背他撤退,他忍着剧痛坚定地说:" 不要管我,你们快走!" 通信员不忍丢下他,执意要背他走。这时敌人已距我阵地 100 多米了,杨兆卿同志命令通讯员:" 听我指挥,立即撤退!" 于是,他把自己身上带的文件包交给通信员,再次命令通信员撤退。通讯员含泪接过杨兆卿递来的文件,又给了他两枚手榴弹才撤退了。刹那间,日军像一窝蜂向杨兆卿扑来,在敌进至三四十米时,他抛出一颗手榴弹,手榴弹在敌群中开花。没有被炸死的日军趴在地上也不敢动弹。当敌人发现我阵地上只有一个人时,又发起了第二次冲锋,并号叫着捉活的。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杨兆卿沉着应战,敌人一时被吓呆了,不敢上前。接着,敌人调来两挺机枪,在密集的火力掩护下,发起了第三次冲锋。杨兆卿用驳壳枪反击,子弹打光后,他迎着敌人冲上去,在敌群中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壮烈牺牲。另有 5 名回民支队战士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正是由于杨兆卿和战友们的舍生忘死,浴血奋战,才使得冀中军区警卫连和回民支队护卫吕正操将军能够穿越博蠡公路,平安回到冀中军区司令部驻地安平县义里村。

据当时曾在村里工作的老党员刘铁林回忆:战斗结束后,村干部刘平安、陈伟敏来到战斗现场,发现有 6 名战士倒在血泊中,除杨兆卿身份被确认外,其他 5 名战士身份不得而知。因为当时负责掩埋的都是村民,很难确认阵亡战士们的身份,加上当时条件有限,也无法准确判断出烈士们的军衔,所以大伙儿根据推断、按照左为尊的老规矩,将疑似杨兆卿的遗体安葬在上首。按照回民的规矩,村民们又东挪西凑,取来家织的白土布裹尸,依次将其他五位回民烈士掩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已近耄耋之年的吕正操将军出版了《吕正操回忆录》,在书中他将此次战斗称为 " 桑园突围 "。吕正操还作诗一首,以示纪念:

桑园突围破晓间,战士奋战苦衣棉。

寇追情急急似火,春日昼长长似年。

马逸人散阵不成,往来冲突西复东。

天似有罗地似网,此起彼伏相呼应。

回支骁勇天下闻,有女如龙叱风云。

从容破敌却追兵,过路入营日西沉。

时隔多年,烈士们的坟墓几为平地,为了让后人永远铭记英雄们的壮举,潘西村村民刘顺杰自筹资金在原址建了一座纪念碑。纪念碑建好后,引起了多家媒体的关注。杨兆卿烈士的亲生女儿、77 岁退休教师杨秀华从《燕赵老年报》上获悉后,于 2012 3 月底,带着祖孙三代人来到了纪念碑前吊唁。令人感叹的是,杨秀华一家一直生活在定州,定州距蠡县桑园仅有 50 多公里,就是这短短的 50 多公里路程,足足让烈士家人 " " 71 年,才得知先父的葬身之地。

在刘顺杰建立的原纪念碑的基础上由县民政部门出资 30 万元,在潘西村又兴建起了一座新的墓碑。2013 4 4 日,经过半年时间的筹备,占地 1 亩的 " 桑园突围 " 抗日烈士陵园落成。落成当日,蠡县 300 多名机关干部、学生和村民参加了仪式,吕正操将军之子吕彤羽、刘秉彦将军之子刘竞航、烈士杨兆卿之女杨秀华共同向纪念碑敬献花篮,向先烈致哀。

新建的纪念碑碑文上有这样一段文字:" 桑园突围,虽仅是保定抗战万千战事之一,但我军舍生忘死,共赴国难的精神,可歌可赞。辽阔平原,悠悠白云,烈士英灵,永志长存!"

           本文选自《他们在这里长眠——河北省英烈纪念园英烈传记》一书。参与" 读英烈事迹 谈励志感想 " 中小学生有奖征文活动,请投稿至邮箱 1024839165@qq.com。投稿时,请注明城市、学校、班级、姓名,并留下联系电话。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