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英烈纪念园
河北省英烈纪念园2018年夏装、秋装采购项目招标公告(05-07) 河北省英烈纪念园英烈史料征集启事(03-14) 河北省英烈纪念园管理处造价咨询机构入围项目中选公示(03-01)

当前位置:主页 > 本站专题 >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 职工心得 >

公墓建设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时间:2008-11-20 00:00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韩永涛 点击: 字体: [ ]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选择,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陵园发展的必然选择。公墓的可持续发展是双凤山革命陵园长期坚持并深入探索的主题,现结合本次学习实践活动,对我园的公墓建设情况作了如下调研:

一、河北省双凤山革命陵园公墓发展建设概况

双凤山革命陵园公墓建设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至今已开发建设二十余年,共有墓区三十多个,公墓近两万余座,是全省开发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公益性骨灰墓葬园区。其中安葬着石家庄市第一位共产党员、妇女运动领袖朱琏,中国革命摄影第一人沙飞,功勋卓著的共和国将军傅崇碧,全国著名战斗英雄郭恩志,著名电影《英雄儿女》中王芳的原型人物之一、志愿军中第一位荣立一等功的女战士——解秀梅,著名劳动模范耿长锁、吕玉兰等老一辈为共和国的解放和建设做出卓越贡献的英模人物,其公墓文化内涵深厚,蕴藏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双凤山革命陵园公墓建设之初,多采用理石类斧剁石材。墓区规划多采用一区多型,成排建墓,一墓一树的灰白色建设格局,共建有老墓区4个。其安葬形式多使用地下安葬或半地下安葬方式,地下基础建设简单、粗放,以夯土为主。九十年代中期,双凤山革命陵园注重借鉴和学习沿海先进省市公墓开发建设的先进经验,在全省率先使用深色镜面花岗岩石材,完成了公墓制作工艺由手工向机械加工的转型。使公墓在外型上更加光亮、美观、大方、整洁;制作工艺的精细程度发生了质的飞跃;墓型设计开始由丰(立)碑向卧碑转化;花岗岩雕刻、造型工艺以及在型石材逐渐应用于公墓制作当中。共开发建设墓区10余个。进入二十一世纪,双凤山革命陵园前詹性的提出:公墓建设的生态化发展,尽可能地减少公墓占地,走公墓建设持续发展之路。先后开工建设了馨林、沁林、艺林等高档艺术生态墓区,使公墓的文化内涵、技术含量、艺术感染力不断增强。其安葬形式均采用地下安葬方式,公墓基础建设采用阶梯探入式格局,辅以墙砖,石板装饰,其坚固、美观、防水、防盗的特点尤为突出。

二、公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墓区建设的整体规划不够完善

双凤山革命陵园墓区开发采取“局部规划,着眼全局”的原则,分片分块建设,形成了新老墓区交错分布,高档艺术墓区坐落其中,新型草坪葬、树葬散布四周的建设格局。这种格局的设置使新老墓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生态、艺术墓区特点不易突出,使传统安葬形式对绿色安葬,节地安葬的方式形成反压,不易于其推广。

2.公墓设计选材的合理性不够充分

双凤山革命陵园的墓碑型设计逐渐向小型化,艺术化,生态化发展,但目前一些高档公墓设计用料仍然过大,有些已触及省厅规定的边限。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客户需求方面的原因。传统的观念至使多数客户喜好高大宽厚的墓型。二是业务导向的原因。业务人员自身的生态化,艺术化理念不强,对客户的引导方式、方法和理由不够充分,至使客户选择小型化,艺术化,生态化公墓的信心不足。

3.公墓建设的生态化有待进一步提升

双凤山革命陵园墓区建设大都沿袭了传统的“一墓一树”布局模式,至使土地利用率不高,公墓间距狭小,由于植被的生长经常影响客户祭祀,同时也造成火灾和失窃的隐患。在生态墓碑建设方面,目前只有艺林区初步试用了“自然风景石料加工,辅以绿化点缀,返璞归真”的建设模式,其生态效果明显,但其客户认可程度和建造比例占园区公墓建设的比重较小,不足以显现生态公墓的靓点

三、解决对策

(一)科学规划,是公墓发展创新的重要前提

规划要创新,就不能停留在别人所想所做的层面上,必须放远眼光,有所突破,有所超越,有所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理念在创新,文化艺术的鉴赏力也在发生新变化,对高品位、高质量、更高雅的生活需求越来越迫切,公墓作为安葬已故亲人的重要场所,自然也会对它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做规划时,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抱着对社会和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立足长远,为公墓的可持续发展留下充分的拓展空间。要采取贯通古今、兼容并蓄、多元化、集锦式的创作思路,本着融入自然,文化建园的规划方针;以布局合理、内容丰富、融自然山水景观为一体,持续发展、生态健全、环境优美的绿色墓园为规划目标,以无处不高雅、无件不精品为规划原则,从公墓发展规模、墓园整体环境、绿化面积、墓式创新以及配套设施等方面,进行高规格高质量的规划设计。从墓园的布局、道路、绿化、景点、防火、排水、电力、通讯等方面做长远的安排,保持五十年甚至更远的时间不落伍。

二)精心设计,是公墓发展创新的关键环节

要改变传统墓区碑石林立的形式,我们首先对墓区周边实行全面绿化,通过墓区与植物的结合重塑青山不老的人文景观,并根据艺术化与个性化的特点,坚持墓就是景,景就是墓的设计要求,设计出造型各异小型艺术公墓,力求把每块墓碑设计成一墓一品的格调,突出文化艺术特色,向卧碑和艺术碑逐步过渡,降低石材用量,减小公墓占地面积。同时要以古厅长在现场调研时的“四个强化”为指针,强化创新意识,吸收传统文化精华,结合现代文化艺术,以建造烈士公墓,名人园区,企业家园区等艺术墓为特色,大力弘扬在各个时期为祖国、为人民做出突出贡献的英模人物,借以教育后人。与此同时,通过绿化、美化园区环境,进而衬托出,是墓区却看不到墓碑的生态园区,使祭祀的人们不仅感觉故人的生命就在绿野繁花、五彩缤纷和高雅的文化气氛中延伸,而且自己也得到了文化艺术的享受和人生哲理的启迪。

(三)墓区建设的生态化发展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墓区建设的生态化规划是善于因地制宜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和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双凤山革命陵园的发展势必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内展开,为了节省有限的土地,必须建立高效的空间体系,如在地面上建立亲和大自然、充满人情味的艺术墓地,利用生态技术充分开展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等,使公墓地面、地下、空中连接为有机协调的立体网络。还要力求公墓节能和生态平衡,也就是减少各种资源和材料的消耗。

双凤山革命陵园在生态墓碑设计上要贯彻自然修复优先的原则,体现自然、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现有生态的破坏和恶化。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避免大规模的土方改造工程,尽可能采用自然风景石料,以粗加工为主,局部精加工为辅的方式,把公墓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降到最低程度。同时将墓碑、雕塑、园林小品等人工设施与殡葬环境融为一体,一方面要保持园林环境的自然特点,满足人类对自然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应借助人工设施的建设,完善陵园空间的功能属性,使陵园的园林环境具有现代殡葬文化气息和时代特征。形成具有特定陵园文化氛围的陵园环境,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轨道。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