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英烈纪念园
河北省英烈纪念园2018年夏装、秋装采购项目招标公告(05-07) 河北省英烈纪念园英烈史料征集启事(03-14) 河北省英烈纪念园管理处造价咨询机构入围项目中选公示(03-01)

当前位置:主页 > 相关报道 >

心香一瓣谢师恩 ——读潘学聪《云养青山》

时间:2008-12-02 00:00来源:《燕赵晚报20081202》 作者:刘小放 点击: 字体: [ ]

    这是一本学生忆念老师的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 

  出于信任和友情,作者——书法家潘学聪,在“第一时间”把样书送来。在冬日的暖阳下,我展读这本装帧素雅的书,开始随意浏览,后来竟手难释卷,把雷打不动的午觉也放弃了,至下午五时,一气读完这洋洋二十万言,一双做过手术的昏花老眼,也为我创造了一天阅读的新纪录。

  掩卷沉思,这本书是什么抓住了我?是语言?是故事?非也。大家都知道,潘学聪钟情于书法,平时话都不多,从不张扬卖弄,至于他的文笔,均为本色的实话实说,与文采飞扬,风流倜傥搭不上边儿。那么,这本书的取胜之处是什么?一个字:情。因为有了情的贵金属,才使全书每个章节,显现出质朴无华的人性光彩。

  众所周知,黄绮先生系当代大学者、大书法家,亦是才情横溢的诗人。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潘学聪幸运地进入河北大学,成为黄绮先生真正的学生。他从小痴迷的书法,也顺理成章地师承“黄门”。从学校到地方,任凭风雨变幻,师生二人始终不弃不离,相扶相教,三十余载,结下了刻骨铭心的情谊。黄老驾鹤西去之后,学聪时时感念恩师。过去交往中的一些细节、片段,在记忆的河流中闪现出来,时间越久,越是清晰晶莹,成为永远淘洗不掉的生命中的“宝石”。学聪就把这些生活细节的“宝石”,实实在在地、一章一节地记录下来了。这样,断断续续写了近两年,竟然写了五十五节。把这些“宝石”串在一起,就成了这册《云养青山》。

  应该说,这本书的成功在于细节。学聪不善形容,不善辞藻,不善花花哨哨的装饰。也正由于他的“笨拙”,不事雕琢,才使那些本色的原生态的生活细节,更情真意笃。当年,在河大读书时,学聪要参加一次书法大赛,为买一点宣纸,竟然卖掉了唯一的家当——棉被。当他晚上回到宿舍,发现棉被又回来了,原来黄老师给他送来宣纸,发现此事后,又千方百计赎回了棉被。还有一次,黄老师因病住院,学聪替师母送饭,为了尽快到医院让老师吃上热饭,便乘机挤上了公共汽车。在售票员查票时,因拿不出仅差的二分钱,竟受到了一次终生难忘的奚落和羞辱。如此等等的生活细节,看似平淡,却辐射着发人深思的能量。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有着谦谦君子之风的黄绮先生,对来自贫穷乡村的农家子弟潘学聪,热心扶持,循循善诱,鼓励他“要有自信,要在困苦中挺起脊梁”,老师的教诲,使学聪受益终生。在某种意义上,黄绮先生是学聪的“命运之神”。

  黄绮先生与潘学聪,性格迥异,黄先生儒雅风采,学聪质朴敦厚,是书法艺术把这师生二人紧密连在一起,使他们师生之情发出翰墨馨香,相映生辉。他们相互交往三十余年,学聪几乎每个星期都出入“黄门”,听老师评点书作,砥砺笔墨,帮老师干粗活,为老师解烦忧。他崇拜老师、恭敬老师,可他从来未有口吐狂言媚语吹捧过老师。黄绮先生对学聪是严师慈父,学聪毕业分配来石家庄时,身无分文,黄先生悄悄递给他一百元。学聪生病住院,黄先生打来电话问询,学聪出版书法集,黄先生作序点评,指出不足,从无虚妄过奖之语。几十年中,黄绮先生与学聪,谈人生,谈书法,情操高洁,微言大义,学聪在书中披露点滴,亦见大家风范,醒人耳目。

  黄绮先生,号九一,年轻时曾为闻一多先生助教,其学养、书法均为高格。学聪师之,乃人生大幸,今写出《云养青山》,亦不愧为黄绮弟子也。

  《云养青山》 河北教育出版社 潘学聪 48.00元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