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爱国主义教育        英烈纪念馆         沙飞纪念馆         黄绮艺术馆
                       
 
在烽火中谱写战歌的燕赵才女--安娥
       
 

简介

  安 娥(1905 —1976) 原名张式沅,曾用名何平、张菊生,地下工作化名张瑛,河北获鹿县范谭村(今石家庄市)人,著名剧作家田汉的夫人。1923年考入北京国立美术专门学校,在校期间受五四运动进步思潮的影响,参加学生运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被派往大连从事宣传和女工工作;1927年由党组织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9年秋回国,在上海中共中央特工部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安娥任战地记者,随丈夫田汉辗转武汉、重庆、桂林、昆明等地,积极从事战时儿童保育和妇女工作。建国后,安娥先后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实验歌剧院任创作员。主要作品有歌曲《渔光曲》《打回老家去》《卖报歌》《路是我们开》,诗集《燕赵儿女》,诗剧《高粱红了》《洪波曲》《战地之春》等,儿童剧《假佬佬》《海石花》,与田汉合作的戏曲剧本有《情探》《金鳞记》等。

更多相关资料>>

         
     
     
 
       
               
                       
   
     
                       
 
为自由投身革命  为信仰百变身形
  为自由和信仰投身革命的安娥,1929年在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她的沉稳、机敏、不事张扬的性格颇能胜任诡谲多变的特工工作,使地下党的许多干部化险为夷。中共地下党为了争取田汉,派安娥与他联系。她先后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翼戏剧家联盟”,还是“苏联之友音乐组”、剧联领导的“音乐小组”、“歌曲研究会”及“大道剧社”等进步组织的成员,这一时期安娥对田汉的影响非常显著。以苏尼亚笔名发表长篇记实小说《莫斯科》。
 








 
 
                       
 
创作救亡歌曲  唱遍大江南北

  1933年,安娥回到上海进入上海百代唱片公司歌曲部工作。此后的4年时间里,安娥为《女性的呐喊》《渔光曲》《卖报歌》《打回老家去》《路是我们开》《我们不怕流血》《抗敌歌》《战士哀歌》等进步歌曲和救亡歌曲创作歌词。其中一些优秀作品更是历经岁月的涤荡,至今仍在传唱。创作于1934年的《渔光曲》,歌词既渗透着古典诗词的传统风貌,又糅合了现代生活语言的质朴清新,鲜明地描绘了渔村破产的凄凉景象。创作于1936年《打回老家去》,简洁明朗、铿锵有力的歌词,唱出了当时不屈的中国人民最强烈的呼声。这首《打回老家去》唱遍中国的大江南北,被认为是“当时仅次于田汉的《义勇军进行曲》,是最为广大群众喜爱的救亡歌曲”。

 




 
 
                       
 
焕发新的创作热情  讴歌新中国

  1949年全国解放后,安娥曾先后在中央统战部、保卫部等单位工作。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她又到朝鲜战场采访,写了一系列报道,后集成《从朝鲜归来》一书。她与田汉合作改编戏曲《情探》《金鳞记》,创作剧本《黄泥岗》、儿童剧《海石花》等,还翻译了苏联戏剧作品《青年近卫军》等。安娥在解放后写的报告文学和诗歌中,以极大的热情歌颂社会主义的新生活,她写的《天安门前的骄傲》《北京之歌》《三位少妇》等歌词,被青年传唱。

 
|安娥网上纪念|
简 介    英烈纪念馆    沙飞馆     黄绮馆    为您服务    网上纪念    民俗民风    联系我们